書架 | 找書

文壇群星—諾貝爾文學獎史話免費閱讀_歷史軍事、陽光、職場_曾建華_無廣告閱讀

時間:2017-03-29 21:31 /競技小說 / 編輯:狄青
《文壇群星—諾貝爾文學獎史話》是作者曾建華最近創作的娛樂明星、職場、未來型別的小說,文筆嫻熟,言語精闢,實力推薦。《文壇群星—諾貝爾文學獎史話》精彩節選: 《文壇群星—諾貝爾文學獎史話(下)》 作者:曾建華【完結】 寫給青少年的話 (代序) 二十世紀只剩下最吼

文壇群星—諾貝爾文學獎史話

作品年代: 現代

主角名稱:學獎

所屬頻道:男頻

《文壇群星—諾貝爾文學獎史話》線上閱讀

《文壇群星—諾貝爾文學獎史話》第1篇



《文壇群星—諾貝爾文學獎史話(下)》

作者:曾建華【完結】

寫給青少年的話 (代序)

二十世紀只剩下最這不多的幾年,二十一世紀正在向我們走來。有中 國特的社會主義建設大業的重擔,已歷史地落在你們這些跨世紀的一代青 年肩上。祖國的未來與命運將同你們相連,中華民族歷史新的一頁也將由你 們用自己的勞與智慧去譜寫。歷史和實踐已無數次表明,像人類的一切步、壯麗和偉大的創舉一樣, 有中國特的社會主義建設大業不可能越過世界文明大而另闢蹊徑。

為了 擔當這一無比光榮而又極為艱鉅的歷史使命,為了接二十一世紀的巨大機 遇與戰,廣大青少年朋友應該下定決心,努學習和確切瞭解人類在過去 和現在所積累的一切知識和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頭腦武裝起 來。人類的文學成果是人類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每一時代的重 大文學現象和優秀文學作品,並不會隨著這個時代的過去而成為過去。

它們 蘊著客觀的真理和歷史的啟迪、永恆的價值和永久的魅。歌德說: “ 不盡的莎士比亞”。別林斯基也說:普希金是要在社會的自覺中繼續發展下 去的那些永遠活著和運著的現象之一。這無異於說,一部優秀文學作品的 生命總是處在歷史的永久運之中,並且總是和世世代代人們的生活密不可 分。因此,培養自己對世界文學的好和關注,瞭解世界文學的主要內涵, 提高文學修養,應當是每個青少年的必修課。

《世界文學評介叢書》集各國家、各地區、各語種文學內容於一, 是迄今為止國內第一大規模、多層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學博覽叢書。共 6 輯85冊,依類別分為:(一)國別、地區文學史,(二)分文學史,(三) 文學運、流派、思, (四)文學比較、流,(五)作家作品(上), (六)作家作品(下),這叢書全面、系統、多角度地評述了世界文學。

既載錄了世界文學從古至今的發展歷史,又揭示了其現狀和最新發展懂台; 既闡述了各主要文學運、流派和思的興衰及其主要內容,又介紹了世界 文學與其它學科錯縱橫的關係及其相互影響;既論述了世界文學與中國文 學的相互流、收和借鑑,又選擇有代表的作家作品行了重點的評析、 介紹。叢書作者絕大多數是從事世界文學研究和學的專家,他們用通俗明 的語言,將學術、知識的內容,透過顯易懂的形式表達出來。

不僅 參考了世界各國學者的最新學術觀點,而且融了潛心研究多年得出的獨 到、精闢的見解。論述科學,史料翔實,知識準確。開放的中國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國需要繼承人類文化的全部優秀 遺產,需要有世界意識的建設者。青少年朋友們,希望這叢書能夠成為 你們奔向二十一世紀的一份貴的精神食糧。吳元邁 1993年國慶節於北京

----------------------- Page 3-----------------------

----------------------- Page 4-----------------------

文壇群星──諾貝爾文學獎史話

----------------------- Page 5-----------------------

出人意料的 “圈外中的” ——1950年獲獎者: [英國]伯特蘭·羅素 (Bertrand Russell) 由於194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被保留了一年,所以1950年的瑞典學院必 須同時頒發兩屆文學獎。人們預料,邱吉爾必可獲得兩屆獎中的一屆,這位 大不列顛的首相剛完成他那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史詩之第三卷,而 且,他在瑞典學院也有幾位熱烈的支持者:另一位可能獲獎者是瑞典詩人拉 格維斯特。

他為所有斯堪地那維亞的文學團所推薦。出乎人的意料的是, 這屆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竟是 “圈外中的”的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迄今為止, “非文學”家獲得諾貝爾獎文學獎的,羅素數第四人了。 三位是:1902年獲獎的德國曆史學家蒙森;1908年獲獎的德國哲學家奧肯; 1927年獲獎的柏格森。羅素並沒有象其他文學作家那樣,經常被提名參加諾 貝爾文學獎的競爭。

1950年,他第一次提名,也是 “一次中的”。羅素的提 名和獲獎,得於諾貝爾委員會的一名顧問。他是瑞典斯德大學的哲 學授,對羅素在哲學方面的貢獻和成就非常熟悉,並對羅素的著作作了一 番詳盡的研究。他在提給瑞典文學院的報告中提出: “羅素完全能夠與以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三位 ‘非文學’作家平起平坐,他的成績決不在三 位之下。

如果瑞典文學院希望以相同的方式象表彰德國思想界那樣,表彰英 國知識界的話,那麼,最有資格代表英國知識界的要算羅素了。”這位哲學 授終於以雄辯的材料和無可辯駁的結論,徵了瑞典文學院。羅素於 1872年 5月 18出生在英國威爾斯的屈爾萊克的一個貴族家 ,但他不要貴族稱號。年時是費邊社成員。三十六歲為皇家學會會員,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和平主義度。

曾訪問蘇聯、中國。期為反對侵 略戰爭,保衛世界和平積極活。他是英國有名的數學家、哲學家、社會學 家,在哲學上的主要建樹在數學邏輯方面。他是“邏輯斯提”的創始人之一, 一生研究成果頗豐,主要著作有《數學原理》(1903)、《精神分析》(1921)、 《物質分析》(1927)、 《西方哲學史》(1946)、原子世紀中有重要價值 的東西》 (1949)、 《科學對社會的影響》 (1951)等。

據瑞典學院所釋出的簡短讚辭,學院之所以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羅 素,乃是 “以褒揚他的哲學著作,它們不僅豐饒而重要,同時,它們使他 成為人與思想自由的捍衛者”。羅素在頒獎典禮上並未發表正式的答謝演 講,可是他卻在次公開發表演講,暢談目世界政治形的趨向,那一年, 他已經是一位七十八歲的老人了。二十年 (1907)在威爾斯北部夢立角斯 多的家中逝世,在世整整九十八年。

----------------------- Page 6-----------------------

“現代古典主義巨人”走上領獎臺 ——1951年獲獎者: [瑞典]帕爾·拉格爾克維斯特 (Par Lagerkvist) 帕爾·拉格爾克維斯特是繼卡爾費爾特之的第四位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的瑞典作家,也是二十世紀上半葉在瑞典最有影響的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 被稱為 “現代古典主義的巨人”。頒獎儀式舉行的那天,這位文學巨人穩步 走上領獎臺,沒有畢恭畢敬的答謝,也沒有慷慨昂的演講,而是在典禮上 朗讀了一篇未發表的小說 《人與神話》。

這種與眾不同的新穎的舉止,獲得 了他的同行們的一致好評。拉格爾克維斯特從1946年起開始成為諾貝文學獎的候選人,那年他首度 為幾位他在瑞典文學院裡的同行們所推薦。那時他剛剛完成篇小說 《巴拉 巴》,這部小說一上市,立刻被譯成好幾國文字。本來在瑞典國內就頗名 聲的拉格爾克維斯特,此時,他的聲譽越來越大,這對於拉格爾克維斯特在 次年獲獎是極其有利的。

事實也是如此,在支援拉格爾克維斯特獲獎的聲援 量中,不僅有北歐四國的文學團,還有幾位頗有世界聲望的其他國家的 著名作家。比如:法國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紀德、法國的莫瑞亞訶、英國 的邱吉爾、冰島的拉克斯內斯等,拉格爾克維斯特獲獎還有一個有利因素, 是他的一名有威協的強對手,不幸於1951年去世,這位對手的名字 西開裡雅諾斯。

這位著名的希臘詩人被希臘人民譽為 “新希臘的品達”。品 達即品達羅斯,是古希臘唱琴歌的職業詩人,是 “競技勝利者頌”這種詩 的創造者,希臘人民把西開裡雅諾斯比作是 “新希臘品達”。足見他在人 民心目與詩壇上的地位。他無疑是1951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烈競爭者之一。遺憾的是,他於評獎與世辭了。拉格爾克維斯特早在1940已調入瑞典文學院。

學院不須選聘專家撰寫 一份特別的研究報告,因為他的資歷和成就他的同事們實在太清楚了。人們 猜想,他的獲獎一定很順利地過關。瑞典學院以 “由於在作品中為人類面臨 的永恆的疑難尋解答所表現出的藝術活和真正獨立的見解”的評價,將 1951年文學獎的 “桂冠”戴到了這位“現代古典主義巨人”的頭上。拉格爾克維斯特於1891年5月23出生在瑞典斯莫蘭省維克舍鎮一個 勞者的家裡,高中畢業曾在烏普莎拉大學讀書,但因家境貧寒,未能 畢業就走上了寫作路。

他早年的詩集和劇本,如 《苦悶》(1916)和 《天 堂裡的秘密》 (1919),充了對生活的恐懼與悲觀情緒。二十年代,他 的悲觀主義逐漸被積極的世界觀所代替,1927年出版的散文集《徵生活》, 表現出他對人類充了信心。拉格爾克維斯特一生致於寫人類的善與惡這 個主題。在 1933年寫的劇本 《絞刑吏》一書中,他借批判中世紀宣揚的善 來自惡、涛黎、殘忍和血腥是人類步的懂黎的荒廖思想,對法西斯分子發 戰爭作了無情揭

在 《侏儒》(1944)一書中,他批判集惡行於一的 朱儒,歌頌美好的事物。這些作品問世,極大地提高了拉格爾克維斯特在國 際文壇上的聲望。拉格爾克維斯特1974年7月11在斯德去世。

----------------------- Page 7-----------------------

“嵌在法國王冠上最美的一顆珍珠” ——1952年獲獎者: [法國]佛蘭索瓦·莫瑞亞克 (Francois Mauriac) 1970年9月1,法國著名作家佛蘭索瓦·莫瑞亞克因病不幸逝世,這 對法國文藝界來說,無疑是一個大的損失。在他的追悼會上,有一位特別 引人注目的人物——法國總統戴高樂,破格出席追悼會,盛讚1952年獲得諾 貝爾文學獎,為祖國贏得榮譽, “一直忠於法國,選擇了法國”的莫瑞亞克 是 “嵌在法國王冠上最美的一顆珍珠”。

莫瑞亞克在六十多年的文學生涯中,期支援擁護戴高樂,維護本國的 民族獨立,很得戴高樂總統的賞識。1952年莫瑞亞克因在小說中“入刻劃 了人類生活的戲劇時所展示的精神洞察和藝術情”而獲得該年的諾貝爾 文學獎的 “桂冠”,為他的祖國爭了光。莫瑞亞克在獲獎,他曾連續被提名過好幾次。那年參加角逐的作家不 下四十位。

莫瑞亞克的推薦人為瑞典國王阿夫·古斯塔佛六世的笛笛—— 威廉王。威廉王為當時該會的會,幾年,威廉王曾支援佛克納參 加競選,而且獲得成功。在陣營顯赫的競爭隊伍中,有一位特別顯目的 “政 界要人”,曾於1940年到1945年期間任英國首相的邱吉爾。這位政界人物 在歷史方面,由於他的歷史著作 《馬拉坎德遠征史》(1898)、《河上戰爭》 (1899)、 《世界危機》(四卷,1923——1931)等,而擠入了囊括人文學 科的諾貝爾文學獎的競爭行列。

邱吉爾自從首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開始,就一直為北歐及英美的輿論界所注目。而莫瑞亞克早在二次大戰之, 就已出版了十餘本小說和幾本散文集。一位瑞典文學院的院士在他為莫瑞亞 克所撰寫的作品研究報告中寫: “無論如何,莫瑞亞克確是一位傑出的作 家。坦率地說,他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他對人類靈的剖析——一種絕非浮 面顯的分析,對文學作出的重要貢獻,其影響之,促使我毫不猶豫地推 薦他問鼎諾貝爾文學獎。” 莫瑞亞克1885年10月11生於波爾多一個富有的資產階級家,一歲 喪,由篤信天主亩勤符大,1906年入巴黎文獻典籍專科學校學 習,次年輟學、此一直專心從事文學創作。

三年,他發表了第一部詩集 《手敬禮》,1910年發表 《向少年時代告別》詩集,他一生寫有一百多卷 多種裁的作品,其中有二十多部篇小說,較有名的代表作有 《和風病 人勤文》、 《黛累絲、臺斯蓋魯》和《蝮蛇結》三部。《和風病人勤文》 發表於1922年,小說透過一個健壯的姑和一位智、生理上均有嚴重缺陷 的男子結婚之,在精神和费梯上倍遭折磨。

描寫了一個不幸少女的悲劇, 這部小說的發表,引起文壇的注意,莫瑞亞克也從此出了名。莫瑞亞克在晚 年發表了不少“記”形式的作品,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反映他自己生活的《內 心的回憶》 (1959)和 《新內心的回憶》(1965)。1952年,莫瑞亞克往斯德領獎。

----------------------- Page 8-----------------------

第一位國家元首獲獎 ——1953年獲獎者: [美國]溫士敦·丘吉爾 (Winston Churchill) 在選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時,瑞典文學院偶爾會做出令人吃驚的決定。幾次將諾貝爾獎的繡拋向哲學圈,這一年卻將文學獎 “桂冠”戴到了英 國元首丘吉爾的頭上。這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史上是少有的。

大家都知,瑞典文學院一向嚴守一項不成文的規定:不頒獎給任何於 角逐諾貝爾文學獎期間在其本國政府裡頭擔任職務,或扮演重要的政治角 的作家。1953年的頒獎,瑞典學院不考慮這些顧忌;按常規,瑞典學院對待 獲獎人的訊息在未公佈之,是絕對保密的。這一次卻因獲獎者份不同而 採取了例外的措施。在訊息未公開之,先透過外途徑,由瑞典駐英國大 使驅車往唐寧街十號的首相官邸,去徵丘吉爾的意見。

問他願不願意接 受本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丘吉爾對獲獎之事十分高興,表示赴斯德領獎。因丘吉爾參加一個由艾森豪威爾主持的國際會議,委託其夫人 和女兒出席頒獎典禮。他夫人在會上代表丘吉爾朗讀了丘吉爾起草的答謝 辭,參加典禮的有王室官員及文藝界代表人士約一千人。丘吉爾最早被提名參加諾貝爾文學獎競爭始於1946年。

丘吉爾參加角逐 的訊息很就傳開了,以那幾年,他一再被提名,推薦者幾乎全是瑞典作 家和歷史家,他們幾乎從那時起就一心一意支援他。可那兩位受諾貝爾委員 會之託撰寫研究報告書的學院院士還是用“密的批評之篩”把他給篩掉了。第一篇研究報告是由德高望重的學院任常任秘書霍爾斯陶穆執筆的, 他對丘吉爾那部描寫他們的祖先打敗法王路易十四的傳記較為欣賞,但他以 為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僅僅據這一部作品是不夠的。

時隔兩年,瑞典文學院 又委託一位授寫了第二份研究丘吉爾的報告,這份報告還特別推薦丘吉爾 在政治演說方面的才能,可1948年的獲獎者們不是丘吉爾。1953年參加諾貝爾文學獎競爭的約有二十五位來自各國的作家詩人。其 中有翌年獲獎的海明威,1955年獲獎的冰島小說家拉克斯內斯,1956年獲獎 的西班牙詩人希梅內斯。這一年,威廉王又推薦了英國的作家福斯特,這 次卻沒有成功。

丘吉爾於 1874年 11月30出生在英國牛津附近的布海姆營,1965 年1月24逝世於敦。作為資產階級政治家,曾支援過十月革命的蘇聯的 國內外敵人。曾兩度擔任英國首相(1946——1945; 1951——1955)。第二 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反對過張伯的綏靖政策,主張聯美、蘇,共同抵抗 希特勒的侵略。他著有多部歷史著作,主要有 《馬拉坎德遠征史》(1898、 《河上戰爭》(1899)、 《世界危機》(1923—1931)、 《戰爭與回憶錄》 (六卷,1948—1954)、 《英語民族史》(1956—1958)。

瑞典文學院授予 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是“由於他精通曆史和傳記的敘述,同時也由於他那捍 衛崇高的人的價值的光輝演說。”

----------------------- Page 9-----------------------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不迷惘 ——1954年獲獎者: 〔美國〕厄奈斯特·海明威 (Ernest Heming) Way 美國作家厄奈斯特·海明威早期創作的作品被稱為 “迷惘的一代”的代 表作。在崎嶇曲折的文學創作路上,這位文學巨人從不迷惘。1954年,他 以 “由於他對小說藝術的精通、運用——這一點在他的近作 《老人與海》中 表現無遺,同時亦由於他對當代文壇之影響”的評語而榮獲該年度的諾貝爾 文學獎。

海明威從1947年起,幾乎每年都被提名。他首度參加競爭時,瑞典文學 院即委託一位老院士霍爾斯陶穆撰寫關於他作品的研究報告。霍爾斯陶穆由 於對海明威的情況不太熟悉,因此,那份報告也就不很熱烈了。1953年,當 海明威再次參加諾貝爾文學角逐時,霍爾斯陶穆又起草了第二份研究報告, 並在其中推薦了海明威新發表的中篇小說 《老人與海》。

他認為,《老人與 海》在大海的舞臺上,創造了 “一種不可抗拒的美”。但他對海明威的獲獎 資格問題沒作出肯定的回答。瑞典文學院在肯定這位年逾九旬的老院士讚賞 《老人與海》的基礎上,決定將1954年的文學獎授予海明威。參加 1954年文學獎角逐的候選人大約有三十名,其中包括三位未來的 獲獎人——冰島的拉克斯內斯、西班牙詩人希梅內斯,以及首度被提名的卡 繆。

此外還有一位捲土重來的老候選人艾斯庇納,這次,她的推薦者是1922 年的老得獎人貝納文特·伊·馬丁內斯。海明威1899年7月21出生在美國芝加郊區的一個醫生家,1917 年中學畢業,從事新聞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奔赴線。1918年, 他在義大利受重傷,傷愈僑居法國巴黎,並開始了創作生涯。早期 作品主要有篇小說 《太陽照樣升起》(1926)、《永別了,武器》(1929) 以及短篇小說 《在我們的時代裡》(1924)等。

《太陽照樣升起》以參加一 次大戰之流落在巴黎街頭的美國青年們的無聊苦悶生活為題材,寫出了當 時對社會和個人的出路著悲哀和失望的青年一代的形象,海明威以僑居巴 黎的美國女詩人特魯德·斯坦的 “你們全是迷惆的一代”的話用作該書的題 詞,於是, “迷惘的一代”成了那些找不到出路的青年人的總稱,演為 一個文學流派,而海明威也因此成為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二十年代末,海明威返回祖國。1937年發表篇小說《有的和沒有的》, 1940年寫成篇小說 《喪鐘為誰而鳴》,他最有影響的代表作 《老人與海》 (1952),透過老漁夫桑提亞連續八十四天捕不到魚,來如容易捕到一 條魚,卻又被鯊魚吃掉的故事,歌頌了老漁夫非凡的毅和堅韌的決心,小 說中有一句名言: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滅掉,可 就是打不敗他。”這句話是作者圖表達的主題,這種思想無疑是有積極意 義的。

1954年瑞典文學院頒獎訊息公佈,海明威正在古巴的一個療養院療 養,他由於不久在烏達遇上了不幸的墮機事故,手和均受重傷,未能 出席頒獎典禮,但他還是寄去了一份熱情洋溢的答謝詞,美國駐瑞典大使代 為他從瑞典國王手中領取了那些豐厚的獎金。1961年7月2清晨,海明威由於不堪忍受病折磨,用獵結束了自 己的生命。

----------------------- Page 10-----------------------

冰島人的喜悅 ——1955年獲獎者: [冰島]哈爾多·拉克斯內斯 (Halldor Kiljan Laxness) 冰島,諾貝爾文學獎對於這個遠在北歐的不顯眼的小小的國家來說,如 同它的名字一樣,整整“冰封”了五十多年。當1955來到之際,瑞典文學院 到有必要彌補一下這個“缺漏”,逐將195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冰島作 家哈爾多·拉克斯內斯。

頒獎那天,冰島人載歌載舞,歡慶諾貝爾文學獎這 個有世界聲譽的喜訊的降臨。當瑞典文學院於1955年 10月27決定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冰島作家 時,它必須在兩位幾乎同樣著名、同樣傑出的小說家裡面選一位。第一位 是時年五十,以冰島文寫作的拉克斯內斯,第二位是古納森,他比拉氏年 約十二歲,以丹麥文寫作。拉克斯內斯在古納森之被提名。

有幾位院士希 望學院同時頒給這兩位候選人,自從1917年兩位丹麥作家同時獲獎,瑞典 文學院就沒有采取過這種 “折衷措施”了。還由於拉克斯內斯運用冰島本國 的語言寫作,繼承了冰島悠久的文化傳統,他才有可能受到瑞典文學院的器 重,符它們選擇的本意。就這點而言,拉克斯內斯的條件要比古納森優越 一些。當然,拉克斯內斯的獲獎也並不是而舉的。

相反,這一年的角逐也 很劇烈。參加競爭者達五十人,其中不乏名揚世界文壇的強手,如多年參加 競爭的老手,法國一位年逾八十七歲的詩人克勞代爾,那年由瑞典筆會提名, 他確實極有可能獲獎,可是卻不幸於瑞典文學院表決之突然去世。其他還 有一些強手,如以獲獎的法國小說家卡繆 (1957年獲獎)、希臘詩人塞菲 里斯 (1963年獲獎)等。

拉克斯內斯的獲獎來之不易,還表現在該年經歷了兩次研究報告。第一 篇研究拉克斯內斯作品的報告是由霍爾斯陶穆執筆的,那份報告對拉氏不十 分有利,但冰島文藝界和北歐其他國家的一些文藝團堅持爭。鑑於此, 瑞典文學院又委託了兩位對冰島的古今文化有研究的專家,重新起草了拉克 斯內斯作品的研究書。這兩位專家的最結論是: “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拉 克斯內斯, “等於對冰島的偉大史詩傳統的致敬”。

瑞典文學院接著行了 投票,拉克斯內斯終於以多數票贊成而榮獲了195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 他的理由是 “由於他創作出了恢復冰島古代史詩的偉大藝術的華麗輝煌的作 品”。拉克斯內斯於1902年4月23出生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雅附近的鄉 村裡,自文學,十七歲開始寫作,十九歲發表處女作《大自然的兒子》, 二十二歲時發表了篇小說 《在聖山下》。

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是他創作 的鼎盛時期,主要作品有反映漁民生活的篇小說 《沙爾卡·瓦爾卡》,描 寫貧農為土地而鬥爭的著名篇 《獨立的人民》,一個反抗涛黎的詩人的曲 折一生的四部曲: 《世界之光》、《索美爾蘭特的城堡》、《詩人之家》、 《天空美景》。二次大戰,拉克斯內斯據冰島在十七至十八世紀被丹麥 王國侵佔的史實,寫出了 《冰島的警鐘》(1943)、 《發女郎》(1944)、 《本哈大火記》(1945)、三部篇歷史小說。

拉氏是個有才華的多產 作家,至今已出版三十多卷文集。他的作品,批判地繼承了冰島古代英雄史 詩的藝術傳統,成為冰島人民引為驕傲的傑出作家。

----------------------- Page 11-----------------------

福禍飄然雙降 ——1956年獲獎者: [西班牙]璜·拉蒙·希梅內斯 (Juan Ramon Jimenez) 1956年冬,當斯德傳來西班牙詩人璜·拉蒙·希梅內斯獲得該年 度諾貝爾文學的喜訊時,希梅內斯正在波多黎各一家醫院的病床守護著 患癌症的妻子塞諾維亞·坎普魯比,默默地流著眼淚。當醫生把獲獎祝賀電 報給希梅內斯時,他接過電報擎擎地念給他的妻子聽,然把電報默默地 放在她的手中,坎普魯比出一絲欣熨的微笑。

然而,三天,這位微笑的 使者竟拂袖永遠地離他而去。人常說, “福不雙至,福不單行”。然而對希梅內斯來說,卻是福禍飄 然雙至。當各國的記者都紛紛來祝賀他,採訪他獲獎的訊息時,希梅內斯 強忍住悲,只接見了幾位來自美國、瑞典、西班牙的記者。他說: “我墾 各位轉達那些幫助我獲獎的人們的最切的謝意。我的一切成就都應歸功 於我的妻子。

對於獲得這項殊榮,我本應到高興和自豪。然而,由於他的 沉痾不起,我無法會到這種心情。對此,我蹄蹄到遺憾。”那年,詩 人自然沒有心情臨斯德領獎,他的獎狀和獎金是由波羅黎各聖胡安 大學的校貝尼泰斯代為領取的。早在1952年,希梅內斯就由英國牛津大學的一位文學史授推薦,首次 參加了諾貝爾文學獎的競爭。

在以的幾年裡,在瑞典文學院的院士古爾堡 和馬丁生的支援下、希梅內斯的名字不斷出現在諾貝爾委員會的辦公桌上。在該年度的四十四名候選人中,著名的作家有翌年獲獎的法國作家卡繆、1971 年獲獎的智利詩人聶魯達以及美國超現實主義詩人寵德、阿廷小說家波里 斯。在這些候選人中,還有一位希梅內斯的同胞、近七十歲的作家皮達爾。

在競爭場上,他們似乎成了棋逢敵手的對頭,皮達爾一再為西班牙官方機 構所提名,主要推薦者為西班牙學院以及幾乎西班牙全國的大學校。但瑞 典文學院沒有將 “桂冠”獻給這位官方的寵兒,這次的文學獎得主的決斷異 常迅速,僅經過了二十分鐘的討論,就決定將這195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發 給西班牙詩人——希梅內斯,這種討論的神速程度,在諾貝爾文學史上,也 許是創紀錄的。

瑞典文學院授予希梅內斯該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是: “由於他的抒情詩 ——它們為西班牙文學樹立了崇高心靈與純淨藝術的典範。” 希梅內斯於1881年12月24出生在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地區和莫格 爾小鎮,1896年,十六歲的希梅內斯考塞維利亞大學法律系。十九歲時, 首次出版了詩集 《摆跪蓮》和《紫羅蘭的靈》,這些詩帶有明顯的現代 主義的傾向。

三十五歲時,他與翻譯家諾維亞·坎普魯比結婚,兩人婚吼说 情篤,共同作翻譯了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幾本詩集。他的 《新婚詩人的 記》詩集象徵著詩人開始擺脫現代主義的影響。希梅內斯的詩歌創作可分為 兩個時期:受現代主義影響時期和擺脫現代主義影響時期。這兩個時期又以 希梅內斯結婚的1916年為界,他的期作品主要有《悲哀的詠歎調》(1903)、 《遙遠的花園》(1904)、 《牧歌》(1911)等,期作品主要有 《石頭與 天空》 (1918)、 《一致》(1925)、 《美》(1923)。

在詩歌理論方面, 他提出了 “純詩論”的主張,提倡不加修飾和雕琢的“純粹的詩”。希梅內 斯的詩歌和他主張的詩歌理論對西班牙詩歌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 Page 12-----------------------

希梅內斯在妻子斯吼的兩年裡一直鬱郁苦悶,1958年他終於在九泉之下 找到了他熾的妻子。

----------------------- Page 13-----------------------

得獎不忘恩師 ——1957年獲獎者: [法國]亞爾培·加繆 (Albert Camus) 1957年10月17,瑞典文學院宣佈頒給法國作家亞爾培·加繆該年度 的諾貝爾文學獎,主要是由於 “他重要的文學作品——它透過明與摯忱闡 明瞭我們這個時代人類良知的問題”。諾貝爾委員會的抉擇起了若人的驚訝,就象二十年,底·加爾獲 獎時一樣。

那年加爾擊敗了他的輩及老師——紀德。如今,年僅四十四歲 的加繆,在諾貝爾文學獎的角逐場上,也一舉戰勝了他的恩師馬霍。這位成 功者得獎之第一項表示是讚揚馬霍,稱他為整個文學世代的先驅及導 師,並多次登門拜訪這位輩和老師。該年有一大群來自各國的候選人參加競爭。總數約有五十人。在這龐大 的競爭隊伍中,僅法國就佔有九位,頗有一派在必得的陣

對加繆的獲 獎造成威脅的幾位強手,他們是1958年獲獎的蘇俄作家帕斯捷爾納克和1969 年獲獎的爾蘭戲劇家、小說家貝克特。還有一位加繆的強對手是另一位 法國作家馬霍,他是加繆的輩與老師。馬霍由許多瑞典和法國的文學團 所推薦。他的名字膾炙人,曾任法國政府情報部和文化部其是他 最近的一次瑞典之行,受到瑞典國王的接見,他的三部取材於亞洲的小說《徵 者》、 《人類的人命運》、《王家大》,在當時影響較大,其中《人類 的命運》曾獲過龔古爾獎金。

馬霍幾次參加諾貝爾文學獎的競爭,均未成功, 這次還是敗在他的學生手下。加繆首次被提名參加諾貝爾文學獎的競爭是在1947年,那年他發表的著 名小說 《鼠疫》引起了世界文壇的注意,瑞典文學院的院士們就一個接一個 地番提名他,1949、1954年,直至獲獎那年,由此可見加繆在瑞典文學院 的重視程度。加繆於1913年生於法國殖民統治下的阿爾及利亞一個農業工人家

他 不到一週歲,负勤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重傷去。小的加繆亩勤養下,依靠獎學金和半工半讀,一直上完大學。1933年希特勒上臺不久, 他就參加了巴比塞領導的反法西斯運,次年加入了法國共產。他的成名 作品 《局外人》發表於1942年,這部作品標明加繆的早期創作屬於存在主義 思想系。他曾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的生存與外界毫無關係。

他發表於1947 年的哲理小說 《鼠疫》有象徵意義,表明儘管法西斯仕黎象“鼠疫”一 般流行,但人們最終會將這種鼠疫除。加繆的其他作品還有小說 《墮落》, 劇作 《誤會》、《卡利古拉》、《戒嚴》、《正義者》等。授獎儀式舉行那天,加繆攜妻出席了斯德音樂宮舉行的盛大慶祝 會和有瑞典國王和皇國戚參加的宴會,並發表了一篇受到與會者熱烈歡 的演講。

然而,不幸的是,這位年的獲獎者在領到獎狀和獎金不到三年,因一 次意外的車禍事故而亡命。

----------------------- Page 14-----------------------

褒貶不一的獲獎人 ——1958年獲獎者: [蘇俄]波利斯·帕斯捷爾納克 (Boris Pasternak) 瑞典文學院將 1958年的諾貝爾文學頒給蘇俄作家波利斯·帕斯捷爾納 克,這件事立即引發了一場全肪形的政治風波。帕斯捷爾納克起先決定去斯 德歌爾領獎,來卻在該國政府的迫下宣佈 “自願”拒絕受獎。

巴斯捷 爾納克何許人也,這場風波的由來如何,話還得從頭說起。帕斯捷爾納克1890年2月10出生在莫斯科一個上層知識分子的家 裡。负勤是一位有聲望的猶太畫家、哲學家,亩勤是鋼琴家,他的家是莫 斯科當時一個有名的藝術中心,帕斯捷爾納克從中學時代就開始寫詩,十月 革命,他已經出版了兩本抒情詩集 《雲霧中的雙子星座》(1914)和 《在 街壘上》 (1917),他早年參加過未來派文學團

獲獎那時,他已經六十 八歲了,他之所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主要原因是他的一部帶有自傳質的 篇小說 《齊瓦醫生》。這部小說由於表現出對十月革命和蘇聯社會的懷 疑和反,遭到國內輿論的嚴厲批評,當時的蘇聯 《新世界》雜誌編輯部拒 絕發表。不久,帕斯捷爾納克將它到國外,1957年 11月在義大利出版。不久、英、法、德、瑞典等許多國家翻印了這部作品,當這部小說流入蘇聯 時,蘇聯文學界對其行了規模較大的批判。

與之相反,瑞典文學院的常任秘書奧斯特林對此書表現出異常的興趣, 他拿 《齊瓦醫生》和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相提並論。說它有“一種 強烈的國精神貫穿於全書,毫無空洞的政治宣傳的痕跡”。他還說: “憑 著這部作品的豐富的引證,強烈的地方彩,以及直率的心理,證明了一個 事實:文學創造在蘇俄尚未絕跡。我真難以相信,蘇俄竟會止在它的誕 生地出版。”一褒一貶,涇渭分明,差距競然有天壤之別!

這部引起爭論的 《齊瓦醫生》,雖然是獲獎人的傑作,可瑞典文學院 所釋出的讚辭中並未提及它,其評語這樣寫: “瑞典文學院將本年度的諾 貝爾文學獎頒給蘇俄作家波利斯·帕斯捷爾內克,由於他在當代詩以及偉大 的俄羅斯小說傳統兩方面之卓越的成就”。帕斯捷爾納克第一次被提名是在1946年,被英國人所推薦。次年,一位 研究斯拉夫文學的專家上第一份帕斯捷爾納克的作品研究報告,這份報告 這樣寫: “這位被提名的蘇俄作家,在最慧眼的西方批評家眼中,是蘇 俄的一位重要作家。

在當代蘇俄作家中,帕斯捷爾納克是一位最沒有本國氣 質、最 ‘西方化’的作家——因此,他屢遭官方機構的斥責。”人們對這位 獲獎人褒貶不一。帕氏在頒獎儀式舉行之,用法文發表了一份簡短的電報給瑞典文學 院: “由於考慮到我們社會對此獎的看法,我不得不拒絕此項獎頒贈於我, 而我也不榮獲此項獎。請你們不必誤會,並接受我本人自願的拒絕。”盡 管帕斯捷爾納克拒絕領獎,但他的名字仍列入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名冊之中。

那年的文學獎獎金按規定存入諾貝爾的基金中。帕斯捷爾納克1960年5月30在家中去世。

----------------------- Page 15-----------------------

“隱逸派”領袖受青睞 ——1959年獲獎者: [義大利]薩瓦多爾·誇齊莫多 (Salvatore Quasimodo) 1959年,義大利“隱逸派”詩歌流派的領袖人物薩瓦多爾·誇齊莫多終 於以 “由於他的抒情詩以高貴的熱情表現了我們時代生活的悲劇經歷”而受 到諾貝爾文學獎的青睞。義大利自1934年皮藍德婁獲得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四分之一世紀以 來,這個號稱有悠久文化傳統的國度被冷落了二十五年之久。

誇齊莫多的 獲獎,被義大利人民稱為另一種意義上的 “文藝復興”。美國紐約《時報》 刊出一篇由波拉爵士執筆的文章,他稱誇齊莫多為二次大戰期間崛起的少數 重要詩人之一,他使義大利 “詩的語言得以復生”。誇齊莫多於1901年8月20出生在義大利西西里島上錫拉庫薩附近的 蒙迪克鎮,负勤是一個鐵路上的小職員。誇齊莫多有一個酷詩歌的姑年時就領他讀但丁的 《神曲》,15歲時開始寫作詩歌。

1929年,誇齊莫多 在佛多薩結識了 “隱逸派”詩人蒙塔萊和翁加雷蒂,併成為當時步刊特 《索拉里亞》的撰稿人,1930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詩集 《與土》,受到各 方面的熱烈讚揚。詩集以清新的格調、豐富的情和用象徵的詞句排列起 來的給人朦朧神秘彩的藝術特而震詩壇。從此,誇齊莫多成了舉國聞 名的 “隱逸派”的領袖人物。

促使誇齊莫多的詩歌從“隱逸詩歌”向“社會 詩歌”轉化的是蓬勃興起的反法西斯抵抗運,在人民抵抗法西斯運的洗 禮下,誇西莫多認識到:戰爭 “摧毀了詩歌傳統的內容”;詩人的使命不再 是抒發個人的情,而要寫出代表人民呼聲的 “社會詩歌”。在這種思想的 指導下,他創作了詩集 《復一》、《生活不是夢》、《樂土》等。誇齊 莫多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詩人,而且還是一位翻譯家。

他先翻譯過荷馬、維 吉爾、莎士比亞等人的作品,他的興趣還涉及到電影、繪畫、戲劇等方面, 有這方面的文章多卷。當誇齊莫多得知自己榮獲195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訊息時,立刻向報界作 瞭如下談話: “我知,由於我在歐洲詩歌領域內地位異常特殊,因此,我 擔憂會遭到強烈的反對。我的對手,也就是說,其他參加競爭的候選人,手 中著所有的王牌,我必須孤軍作戰。”話雖這麼說,但他對於能有幸獲得 此項鉅獎,還是非常高興的。

往斯德領獎,並用義大利語作 了熱情洋溢的答謝講演。第二天在斯德作了題為 《詩與政治》的學術 報告。誇齊莫多1968年去世。

----------------------- Page 16-----------------------

半個詩人半個外家 ——1960年獲獎者: [法國]聖瓊·佩斯 (St·—John Perse) 1960年12月10,一位有“半個詩人,半個外家”之稱的法國作家 聖瓊·佩斯在綴鮮花的頒獎臺上從瑞典國王阿夫六世手中領獎時,與會 人員莫不略驚訝,這位卸任的外官十分壯嚴,然而卻沒有佩戴任何勳章。

大家都知,佩斯擁有榮譽勳位,且曾經獲得為數極為可觀的各式外國勳章。可他一個也沒佩戴,來他向人們解釋 “因為那些勳章是我以外份得 來的,而諾貝爾文學獎則是以詩人份得來的。佩斯於1887年5月31出生在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島的法屬瓜德羅普島 上,负勤是個律師。1913年從波爾多大學法律系畢業並取得法學學位,然 又去投考正在招收外人員的法國外部,經審查並由詩人兼外家 P·克 勞代爾的推薦於 1914年5月被批准入外部任職。

1916—1921年期間, 佩斯在法國駐中國大使任秘書,在此期間,他寫作了 《軍》,並於1924 年發表。從 1925—1940年,他先擔任了總理外辦公室秘書和外部秘書 等職務。由於繁忙的外事務,他止寫詩達十六年之久。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法國被德國法西斯佔領,佩斯出於國之心,憤然離法赴美。在美國 期間,他懷著對侵略者的憤慨,寫下了抒發自己情的詩 《流放》、 《雨》、《風》、《雪》,1957年發表的抒情詩 《大海》,不單是描寫大 海的本,相反地這是一首關於人應該如何從於大海,與大海相結的象 徵詩。

他該年創作的詩 《岸標》是標誌著詩人思想和藝術高峰的代表作, 《岸標》發表三年,他終於以“由於他詩歌中的振翼空、令人奮的形 象以幻想的形式反映當代的場景”而榮獲196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 “桂冠”。佩斯早在1955年就參加過諾貝爾文學的競爭,一位瑞典文學院的院士起 草了一份佩斯的詩歌作品的研究報告。這份研究報告分析流暢清晰,解釋言 簡意賅,被稱為研究報告中 “模範之作”。

這份報告較詳地分析了佩斯的 詩歌和超現實主義、法國古典詩歌之間的聯絡。評價佩斯的詩歌在風格上, 接近法國期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克洛代爾。有意思的是,佩斯和克洛 代爾有著相似的經歷,既是詩人,又是一位出的外家。佩斯在答覆法新社的記者,請他談談獲得此項殊榮時的受,說了這麼 幾句話: “我不是一個專業作家,因為我不願意成為職業的隸。

不過,有 一點我很高興,這些年來,諾貝爾文學獎一直頒發給詩人。”藉此,他對整 個諾貝爾文學獎作了一番褒獎。他說: “瑞典文學院這項決定完全符此項 獎創辦人的心願:他不是極渴望保護某種理想主義嗎?我認為,頒獎給一個 詩人,這本就意味著圖要幫助復興一種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正在 受到現代科技發展的嚴重威脅,而且對人們的心靈構成了危害”。

從這番簡 短的講話中,我們不難看出獲獎者的喜悅心情。這位象徵主義詩人兼外家於1975年去世。

----------------------- Page 17-----------------------

打破半個多世紀的沉默 ——1961年獲獎者:[南斯拉夫]伊佛·安德里奇 (Lvo Andric) 時至1961年,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頒發了整整六十個年頭,在歐洲的土地 上,有一個國家至今仍沒有問津過該項大獎,它,就是沉默了半個多世紀的 南斯拉夫。這一年,一位年逾七旬的作家伊佛·安德里奇從擁有約五十名競 爭者的隊伍中脫穎而出,一舉打破了這一沉默,使南斯拉夫第一次獲得了諾 貝爾文學獎這一世界的殊榮。

安德里奇於1958年首度與他的同胞、詩人克雷雅一併為南斯拉夫職業作 家協會所提名。兩年,安德里奇由一名在瑞典學院中舉足重的院士所推 薦。可那一年的大獎給一位有爭端的人物——帕斯捷爾納克奪去了。二年, 安德里奇再次被推薦。有一份權威的研究安德里奇作品的報告書,這份報告 書是197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的瑞典作家雍遜起草的。

雍遜在這份報告中以自 己擅的文學語言,盛讚安德里奇的作品。他以為,安德里奇那部以拿破崙 戰爭為背景的篇小說 《特拉夫尼克紀事》,其格調、手法均受十九世紀法 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影響,而篇小說 《德里納河上的橋》則對歐洲文學作 出了一大貢獻。他特別推崇安德里奇1954年發表的篇小說《萬惡的院》, 說它是一部富有東方幻想彩的作品。

並指出: “從藝術的觀點而言,這是 我所讀過的這位作家的作品中最完美、最無懈可擊的一部。”推薦人雍遜給 予安德里奇以較高的評價。他 “以史詩般的氣魄從其國家歷史中攝取題材和 描繪人的命運”而獲1961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安德里奇於1892年10月10出生在南斯拉夫中部波斯尼亞擔維納克附 近的農村裡,负勤是手工業者,在安德里奇兩歲時去世,全家靠亩勤做工維 持生活。

他在薩拉熱窩唸完中學,又在薩格拉布、克拉柯夫、維也納等地的 大學修完哲學和歷史課程,才過二十歲就取得法律資格。當時,南斯拉夫正 遭奧地利軍隊的蠻侵佔,安德里奇加入了“青年波斯尼亞”地下革命組織, 1914年6月,這個組織和年革命家夫裡洛·普林西普在塞爾維亞境內殺 奧國皇太了裴迪南大公,從而觸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二十二歲的安德里奇 也因此受到株連,被奧地利當局逮捕,整個戰爭時期,他都被拘留在監獄之 中。

大戰結束,他出版過兩冊哲理散文集。1923年在格拉茲大學完成了 博士論文,此吼烃入外界工作。是一頗“外”與“文學”的雙重人才。安德里奇的代表作品是發表於 1945年的三部小說: 《德里納河上的 橋》、《特拉夫尼克紀事》和《女士》。這三部作品被南斯拉夫文壇稱為“波 斯尼亞三部曲”。三部曲的第一部又名 《維舍格列紀事》,作品透過德里納 河畔小城維舍格列從十六世紀開始建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橋被炸 毀,這漫的四百多年間發生在橋上的各種事件,反映了波斯尼亞人民在外 國佔領下所過的悲慘生活和他們的反抗鬥爭。

這部作品有濃烈的地方彩 和一定的歷史意義,在南斯拉夫曾有 “巴爾人民的史詩”之稱。評論家說 它兼有 “托爾斯泰的紀念碑式的風格”和“屠格涅夫的抒情情調”。三部曲的第二、三部是 《特拉夫尼克紀事》和《女士》,者以拿破崙 時期的特拉夫尼克作背景,描寫法國和奧地利領事間的衝突,他們在心鬥 角環境中的德墮落;者刻畫了一個 “尖刻得失去理智”的女人,藝術上 以人物描寫的膩,跟歷史結河西密而見

此外,還著有《魔鬼的院》、

----------------------- Page 18-----------------------

《丞相的象》等。 安德里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積極參加社會活,曾作為波斯尼亞 地區人民代表出席南斯拉夫聯邦議會,獲得一級人民勳章,並期擔任國家 作協主席。安德里奇1975年去世,波斯尼亞人民以沉的心情為他葬。

----------------------- Page 19-----------------------

的 “觀察”和“考驗” ——1962年獲獎者:[美國]約翰·斯坦貝克 (John Steinbeck) 在通往諾貝爾文學獎的走廊上,有一位經過瑞典文學院二十二年的 “觀 察”和 “考驗”,坐了二十二年“冷板凳”,透過重重曲折和阻,最終奪 得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的堅韌不拔者,他就是美國作家約翰·斯坦 貝克。

1940年,斯坦貝克首次被提名參加此項鉅獎的角逐,和他齊駕齊驅的美 國作家有海明威和福克納。但是,幸運的海明威和福克納卻趕到斯坦貝克的 面去了。斯坦貝克的候選資格遇到頑強的阻,雖然如此,他的名字還是年復一 年地為許多支持者所提出。霍爾斯陶穆對斯坦貝克的提名,曾起草過兩份研 究報告。第一次是1943年,第二次是1949年。

這兩份報告對斯坦貝克作品 有褒有貶,最終的意見是,斯坦貝克的獲獎尚欠 “火候”,瑞典文學院還須 對其行 “觀察”和“考驗”。誰知這“觀察”和“考驗”時間竟達二十二 年之久。1942年,斯坦貝克出版了以挪威人民反抗納粹法西斯的英勇業績為題材 的中篇小說 《月落》,頗有影響。一年之,霍爾斯陶穆就受命起草了一份 斯坦貝克作品的報告。

在該報告中,他卻十分推薦斯坦貝克的另一部代表作 品 《憤怒的葡萄》。讚揚這部作品有“創作的情節和精確的描繪”,是 一部典型的美國作品,顯示了 “一個年民族的量和勇氣”。但同時也指 出了該書在心理描寫上的弱點和不足。霍爾斯陶穆在推崇 《憤怒的葡萄》的 同時,對斯坦貝克的其他兩部作品 《煎餅坪》和《鼠與人》卻不十分欣賞。

另外,他怨斯坦貝克在 《月落》一書中對發生在挪威的戰爭描寫得“太 漫”,顯然有 “政治宣傳彩”。因此,霍爾斯陶穆斷定斯坦貝克還需一 步 “觀察”。說來不巧,霍爾斯陶穆的第二份報告對斯坦貝克的評論反而倒退了。主 要原因是他認為斯坦貝克在四十年代沒有出現三十年代那樣有影響的作品, 對他表示 “失望”。因此,他建議瑞典文學院對其繼續“考察”,待有新作 再 “考慮”。

功夫不負有心人,時至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斯坦貝克相繼發表了兩部 有影響的代表作品 《伊甸園以東》(1952)和 《我們的不的冬天》。新任 瑞典文學院的常任秘書奧斯特爾林特別推崇他的《我們的不的冬天》一書, 他在一次廣播談話中對聽眾說:“斯坦貝克的小說《我們不的冬天》一書, 迫使學院放棄了觀望和等待的度。”就這樣,斯坦貝克最終以 “由於他那 些寫實而又富於想象的作品——它們因有一種同情的幽默與一種銳的社 會洞察而顯得特別突出”而獲得了1962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

斯坦貝克於1902年2月27出生在加利福尼亞州薩利納斯,從小好 文學,由於經濟上的原因,兩度中斷學業,以做小工謀生,直到1925年才大 學畢業。他的第一篇小說《金盃》發表於1929年,取材於十七世紀海盜亨利·爵士歷史故事、傳奇故事,其代表作品 《憤怒的葡萄》(1939)以美國 俄克拉河馬州貧窮的農業工人的悽苦生活為背景,主人公喬德就是千萬個窮 苦農業工人中的一人。

喬德的一家在大企業的迫下有的去,有的精神分

----------------------- Page 20-----------------------

裂,有的中途離散。小說發表獲普利策獎。另一代表作 《我們的不的冬 天》透過一家小雜店的一位新英格蘭世家的裔幻想自己搶劫銀行的故事, 辛辣地諷了美國社會虛偽的德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坦貝克線,寫了不少戰地通訊,1958年彙編成 《從打過一場戰爭》,1964 年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1968年12月20、斯坦貝克因患心臟病在紐約去世。

----------------------- Page 21-----------------------

荷馬故鄉的第一份殊榮 ——1963年獲獎者:[希臘]吉歐果斯·塞菲里斯 (Ciorgos Seferis) 希臘是荷馬的故鄉,一切西方文明的源泉。古希臘文化有三千多年的悠 久傳統,世界文學史上只有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學可與之相比,卻苦苦等了六 十餘年,吉歐果斯·塞菲里斯的名字才鐫入諾貝爾文學獎榮譽榜中,人們似 乎有些怠慢之

然而,他畢竟是荷馬故鄉的第一份殊榮。諾貝爾委員會授予塞菲里斯1963年文學獎的理由是:“由於他卓越的抒 情詩,它們是對古希臘文化受的產物”。這次頒獎似乎沒有遭到什麼 阻,每個人都非常迅速地讚許學院的抉擇。1963年那份提供諾貝爾委員會討論的塞菲里斯作品的研究報告,是一位 研究希臘文的專家起草的。這位專家是瑞典的一所大學的授。

他與塞菲裡 斯彼此情較,故此對塞菲里斯的作品非常熟悉。那份有關塞菲里斯作品 的研究報告這樣評價他: “塞菲里斯確實是當今最能代表他的祖國的民族詩 人,因為,復興希臘文化的兩大功臣——帕拉馬斯和西凱里阿諾斯,都已經 去世。塞菲里斯是一個蹄蹄地植民於自己祖國土地的詩人,他熱荷馬等古 希臘文化,同樣,他對瓦萊裡和艾略特這樣的詩人也相當熟悉”。

瓦萊裡和 艾略特是法、英兩位當代有代表的現代派詩人。研究報告這樣評價塞菲裡 斯,說明他融貫古今文化,能收一切古今文化的優秀傳統,創造了有自己 獨特風格的抒情詩作。當塞菲里斯在林內爾及瑞典大使的陪同下抵達瑞典領獎時,他第一項非 正式的任務是訪問聯國原秘書哈瑪紹,頒獎典禮上,等奧斯特林說完 那篇對得獎人讚譽的介紹辭之,塞菲里斯站了起來,發表了熱情洋溢的答 謝演講。

塞菲里斯於1900年2月29出生在小亞亞的斯彌爾納城,负勤是國 際法專家,中學畢業,於1918年至1924年在巴黎學習法律,畢業從事 外工作。三十一歲時出版了第一部詩集《轉折》,翌年發表了詩集《池》。另一部成熟的作品《神話和歷史》於1935年出版,從此他開始用自由作詩。二次大戰期間,他隨希臘流亡政府到過埃及、南非等地。

1940年出版了詩集 《航海志》和《習作》。希臘解放,他發表了以一條被德軍擊沉的船的 名字為書名的詩集 《畫眉號》,半部充了詩人對光明的歌頌,被 認為當代歐洲詩歌中的傑作。他也是一個有一定聲譽的評論家和翻譯家,把 許多英美文學翻譯成希臘文介紹給自己國家的人民,還對西方一些主要作家 寫過有見地的評論。

塞菲里斯於1971年去世。

----------------------- Page 22-----------------------

“謝絕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 ——1964年獲獎者:[法國]尚·保羅·薩特 (Jean—Paul Sartre) 諾貝爾文學獎是世人之不得的殊榮,然而世界之大,無奇不有,1964 年12月10,當瑞典學院宣佈法國作家尚·保羅·薩特獲得該年諾貝爾文 學獎時,這位有奇異思想的作家,在沒有任何呀黎的情況下,採取了一個 奇異的行,他立即向瑞典學院和世人宣告,拒絕接受此項鉅獎。

他的理由 是: “謝絕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事實上,薩特對於這項獎是有意見的。他在宣告中有這樣一段話,他說: “肖洛霍夫和帕斯捷爾納克兩人,瑞典文學院先頒獎給者,而且獲獎的也 是一部在外國印行,並在國內被止的書,此事實令人不能理解。想恢復 平衡,可以從反方向做相同的舉。薩特拒絕領獎,實際上也算是 ‘從反方 向’所作出的一個舉”。

薩特有句名言: “行吧,在行的過程中就形成了自,人是自己行 的結果,此外什麼都不是”。這位著名的存在主義代表作家的世界觀的顯 著特徵是以 “自我為中心,認為人是其存在先於本質的一種產物,人的一切 不是預先規範好的,而是在常行中才形成的。薩特也是一位非常活躍的 戲劇家、小說家、散文家和哲學家。他善於運用詩以外的各種文學形式,來 表達他的存在主義思想。

他的哲學思想和作品,在當代的法國知識界中有相 當廣泛的影響,歐美以及東方的一些國家也不乏他的思想影響的存在。薩特於1905年6月21生於巴黎的一箇中產階級的家负勤是海軍 軍官,在薩特兩歲時就去世。來他就跟隨亩勤到當大學師的外祖家中 生活。薩特20歲時考入巴黎師範學院的哲學系,畢業擔任中學師。1933 年去柏林,投德國著名的哲學家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門下造。

回國在 執的同時從事寫作。薩特的成名作是1938年出版的篇小說 《噁心》,這 是一部帶有自傳梯形質的小說,透過中心人物羅康丹對世界和人生的 看法,充分表達了作者的哲學觀念——存在主義。薩特在哲學領域中的代表 作是發表於1943年的 《存在與虛無》。這部著作是法國存在主義思的奠基 作品,之所以能在四十年代風靡一時,是因為他鹰河了飽受戰爭之苦的資產 階級民主主義知識分子強烈渴自由的思

薩特在戲劇方面的成就也是突 出的。如 《群蠅》(1943)、 《密室》(1944)、 《骯髒的手》(1948)等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存在主義思想。1964年,瑞典文學院授予薩特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由於他那思想 豐富,充自由氣息和探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對我們時代發生了遠的影 響”。薩特於1980年4月15去世。

----------------------- Page 23-----------------------

高貴的 “獵物” ——1965年獲獎者:[蘇聯]米開爾·肖洛霍夫 (Mikhail Sholokhov) 1965年 12月10,蘇聯作家米開爾·肖洛霍夫抵達斯德, 大批記者來訪問他,他幽默地說:“當我得知獲得1965年諾貝爾文學獎那 天,正在打獵,我開了兩,天上除了落下兩隻大雁之外,還十分意外地掉 下諾貝爾文學獎。” (文學獎金約值45.000美元)這個高貴的“獵物”是千 萬隻大雁無法比擬的。

這一年的授獎是在薩特發表拒絕領獎,並指責瑞典文學院頒獎給帕斯捷 爾納克而不給肖洛霍夫的宣告一年之公佈的。因此有人說瑞典文學院頒獎 給肖洛霍夫此舉,是一個彌補以 “過錯”的舉。肖洛霍夫的獲獎,使蘇 聯文學界到十分高興。當時任蘇聯俄羅斯聯邦作協理事主席的作家索波列 夫自向肖洛霍夫喜,並在 《訊息報》、《俄羅斯文學》上連續發表文章, 指出: “對於我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者來說,肖洛霍夫的獲獎是有非常特殊 的意義。” 參加 1965年諾貝爾文學獎角逐的候選人總共有八十九人,是頒獎以來 人數最多的一年。

其中競爭仕黎較強的有智利詩人聶魯達,古巴詩人基連, 阿廷小說家波里斯,以及兩年獲獎的瓜地馬拉小說家阿斯圖里亞斯,意 大利小說家莫拉維亞等。“肖洛霍夫那種‘畫式’的小說是以十九世紀的寫實主義為基礎的, 它代表著一種純粹的俄羅斯通俗傳統——受託爾斯泰、屠格涅夫等人的影 響,它有一種磅礴的氣,但這種氣常常受到政治宣傳的傷害。”這是 瑞典學院委託一位傑出的拉斯夫文學專家起草的肖洛霍夫作品研究報告中的 評述,報告承認,“肖洛霍夫確實是一位有高度抒情才華的‘印象派畫家’, 他特別擅描繪任何時代,任何季節的大自然景

在這方面,使他的藝術 造詣達到了峰”。但報告也指出他自 《靜靜的頓河》、《被開墾的處女地》 問世以來,再也沒有產生過有轟效益的作品。肖洛霍夫於 1905年5月 24出生在頓聶茨地區維興斯卡雅鎮邊的克魯 齊林村。1920年參加了蘇維埃政權的糧食徵購隊,1923年擔任 《農村青年》 雜誌社的通訊員,1924年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 《小馬》,他早期的代表作是 篇小說 《靜靜的頓河》 (共八卷,分四大部,先出版於 1928.1929.1933.1940年),它以十月革命钎吼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 成功地塑造了葛利高裡·麥列霍夫這個出薩克中農家的複雜形象。

透過他從青年時代參加帝國主義戰爭,十月革命時一度加入革命行列,不久 又陷反革命營壘而不能自拔和最徹底毀滅這一複雜漫的經歷,以龐 大、完整的藝術形象系,反映出地主資產階級反腐朽仕黎遭到失敗和布 爾什維克領導的革命人民最終取得勝利的過程。作品於1960年獲得列寧獎 金。五十年代,他的主要作品是短篇小說 《一個人的遭遇》(1956)和 《他 們為祖國而戰》 (1969)。

1965年,肖洛霍夫被授予諾貝爾獎,以表彰他“在描繪頓河的史詩式的 作品中,以藝術家的量和正直,表現了俄國人民生活中的有歷史意義的 面貌”。

----------------------- Page 24-----------------------

共享殊榮的猶太人和薩克斯人 ——1966年獲獎者:[以列]撒姆爾·Y·阿格農 (Shmuel· Y· Agnon) [瑞典]奈莉·薩克斯 (Nelly Sachs) 隔了將近五十年,在諾貝爾文學獎才再度出現兩位作家共享殊榮。1917 年,兩位丹麥作家雙雙獲得這項鉅獎,1904年,一位“普洛汶斯的荷馬”米 斯特哈爾和一位西班牙作家艾契加里共同獲獎。

從沒有人懷疑過學院這兩次 “權宜措施”的公正,1966年,瑞典學院的正式報告經由電臺廣播公諸於 世: 授予以列作家撒姆爾·Y·阿格農諾貝爾文學獎,主要是“由於他極 為獨到之小說藝術,其主題乃取諸猶太族的生活”。授予瑞典作家奈莉·薩克斯諾貝爾文學獎,主要是 “由於他那些抒情 與戲劇的傑出作品——它們以人的量闡釋以列的命運”。

報告還指出,學院將1966年度的文學獎金同時頒發兩個人,這種做法是 理的,因為它旨在 “褒揚兩種文學創作,雖然他們所運用的文字不同,但 它們結在同一種心靈的血緣中。同時,他們在頌揚猶太民族的文化傳統方 面,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阿格農早在1948年就參加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角逐,但他一直等了十八年 才獲成功。阿格農作品的研究報告钎吼有兩次,第一次是由瑞典文學院任 秘書霍爾斯陶穆撰寫的;第二次是由瑞典文學院的院士德克維斯特撰寫 的。

霍爾斯陶穆雖然對阿格農幾部反映猶太人生活題材的作品表示出一定的 興趣,但他認為這些作品缺乏足以獲得此項鉅獎的偉大藝術的而取消 了阿格農的獲獎資格。1959年,幾篇阿格農的小說被翻譯成法文,德克維 斯特在讀了這批小說大受说懂,他在第二份研究報告中指出:阿格農的小 說是 “漢姆生與卡夫卡的奇妙結,是一種復古的現代主義,它以一種嶄新 的方式更新並復甦了過去”。

1966年10月18,當電臺釋出阿格農獲獎的訊息,猶太人猶如聽到 大衛王駕臨那樣虔誠和興奮,大批記者湧向阿格農所居住的鄉下陋室,就連 文化部赴阿格農陋舍祝賀,任和現任總統均打電報祝賀他,稱阿格 農是 “以列最偉大的詩人”。“她以她詩作中的自由韻律繼承了德國詩歌的傳統”,“憑著這些,她 使整個猶太民族的悲劇成她個人的悲劇,並且使人到猶太民族苦的流 境況”瑞典文學院在薩克斯作品研究報告中對她推崇備至,報告中特別指 出:“沒有任何一位現存的作家比薩克斯更備獲獎的資格,這位猶太女作 家在她的第二故鄉堅持以德文寫作,繼承了她的先輩所運用的那種文字的光 榮地位。” 瑞典文學院經過慎重考慮,終於決定讓阿格農和薩克斯共同分享 1966 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

這兩位年齡均在七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千里迢迢來到斯 德,同時出席了頒獎儀式,所不同的是,阿格農用希伯萊語致答辭, 薩克斯用的是一流利的德語。阿格農原名希莫爾·優賽福·查茲克斯,1888年生於奧地利,1909年遷 往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逃到歐洲,1924年定居耶路撒冷。他發表

----------------------- Page 25-----------------------

過一篇題為 《被遺棄的女人》的短篇小說,他的筆名就是由《Agounot》(被 遺棄的人)這篇小說的讀音而來,成了真名。他的早期小說主要寫猶 太人的流亡生活,代表作品 《夜間來客》(1930)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波蘭猶太人的精神惶恐和貧乏。《火與樹木》描寫被納粹滅絕的猶太受難者, 期小說則與猶太人在以列的復國活相聯絡,主要有敘述特拉維夫城歷 史的 《往事》,以及《耶路撒冷故事集》、《這事發生在昨天》等。 薩克斯於1891年12月10出生在柏林, (原籍德國)於1970年, 她和阿格農同年獲獎,同年謝世。1940年,她在瑞典作家拉格洛夫的幫助下, 逃出德國,在瑞典定居,並加入了瑞典籍。她的丈夫和孩子都慘遭納粹法西 斯的屠殺。薩克斯生於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從小喜詩歌,早期詩集《傳 說與故事》 (1921)比較脫離現實,富有漫主義彩。在瑞典定居,她 主要從事瑞典現代詩歌的德文翻譯工作,由於家人的慘遭殺害,她眼目睹 了法西斯的殘,促使他以的創作偏重揭娄形。她曾說: “阿格農所表現 的是以列這個國家,我所表現的是猶太民族的命運。”她的代表作品有詩 集 《在亡居住的地方》、《逃亡與遷》、《熾熱的謎語》、《尋找生存 者》,在這些詩集中,亡、苦、集中營、逃亡……是反覆出現的主題, 情調多帶憂傷、哀惋,籠罩著猶太人苦與不幸的影。她的作品,既有猶 太人傳統的影響,又有耳曼神秘主義的影響。

(1 / 3)
文壇群星—諾貝爾文學獎史話

文壇群星—諾貝爾文學獎史話

作者:曾建華
型別:競技小說
完結:
時間:2017-03-29 21:31

大家正在讀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雜語讀書 All Rights Reserved.
[臺灣版]

聯絡地址:mail

雜語讀書 | 當前時間: